法国索邦大学远东研究院研究员、阿尔多瓦大学李晓红副教授为我院做线上讲座

来源:外国语学院时间:2024-12-12   浏览:10

2024年12月4日晚,法国索邦大学远东研究院研究员、阿尔多瓦大学副教授、旅法学者李晓红老师应邀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中国古代龙图像探寻》线上专题讲座。讲座还吸引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等知名学者关注。本次活动由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天宇老师主持。

李老师从考古类型学和纹饰风格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龙图像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她不仅探讨了龙图像的艺术特征,还结合文化学、艺术史学、社会学、文献学及“宗教”含义,全面解析了龙作为文化符号的多重面向。

李老师以安徽阜阳的“龙虎尊”为例,详细分析了龙、虎与人之间纹样的关系。她指出设计者在每个部位和纹样之间精心安排,既考虑了突出与隐藏的美学呈现,也兼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例如,圆雕兽头、浮雕龙身与虎身等都呈现出弧度的凸起,体现了器物与天的沟通空间和余地。

此外,李老师还介绍了“虎食人卣”这一器物上的立体图案和各种浮雕形式,探讨了龙纹、饕餮纹等纹饰在器物上的应用。她指出,这些纹样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独特审美意识,还体现了阴阳和合的图像造型理念。商周时期的龙图像尤为怪诞、抽象且富有激情。还出现大量的曲形纹样,如T、C、S形纹样的“羽”钩之间的钩连与扣合,展现了商周时代作为龙身及龙体外围装饰性地纹的曲线纹纹样的丰富变化与多样性。

讲座最后,李老师总结表示,龙纹图像千变万化,反映了古代巫师和工匠对鬼神的崇拜。他们通过龙的象征,表达了对自然的征服与对自然力量的幻想,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神的崇拜。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兽,象征着“承天休命”,通过龙的图像,古人寄托了对天命和神灵的敬畏。

李晓红研究员的龙图像研究将法国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国古代龙图像的分析相结合,开创性地展现了独特的跨文化视角与学术价值。这一创新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龙图像的解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对话与融合,因而在法国汉学界获得广泛赞誉,并凭此荣获了儒莲奖。而其本人在中法两国的生活、学习及文化传播经历,也为我们在当今变革加速的全球化时代,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互融与互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图/王天宇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