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余中先教授应邀莅临我院,与韦清琦教授展开题为“文字的诗意冒险——关于文学译介、研究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对谈。活动由我院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主办,副院长成思致欢迎辞,欧语系青年教师王天宇主持。
在两个小时的深入交流中,余中先教授与韦清琦教授从各自踏入翻译与文学研究领域的初衷谈起,回顾了自身数十年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中的经验与思考。两位学者不仅分享了参与文学文本跨语际流通的切身体会,也从学术与出版的维度剖析了文学研究、教学与翻译三者之间的紧密互动。
谈及翻译实践时,余中先教授以其翻译法国“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作品中的用词差异为例,深入剖析了“reprise”与“répétition”的语义区分。他指出,虽然二者均含“重复”之义,但“reprise”更强调一种中断后的恢复或重新展开,而非简单的反复。这一差异在文学文本中往往关涉情节结构与情绪推进,必须予以细致体察。他还特别提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就这一问题曾向作者本人罗伯-格里耶征询意见,以确保译文的精准与忠实。
在回应现场教师提出的AI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时,余中先和韦清琦教授均认同,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辅助固然强大,但文学翻译中所要求的语感、文化判断与创造性转换,仍离不开译者的“诗意冒险”与人文素养。他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理解与传播的桥梁。
本次对谈内容丰富,思维激荡,赢得现场师生热烈反响。活动不仅为青年教师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进一步拓展了大家对翻译研究前沿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展现了我院在跨文化传播与多语种教学研究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持续推进。
(文/王天宇 图/王颐宁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