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论文题目 | 作者姓名 | 发表刊名或交流形式 | 出版年月(含卷期) | ||
1 | 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 李霄翔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2年第6期 | ||
2 | 略谈外语测试中的常见误区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3期 | ||
3 | 认知风格差异及阅读思维训练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6期 | ||
4 |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6期 | ||
5 | 关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 莫锦国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2年第5期 | ||
6 |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晶 | 莫锦国 | 外语界 | 2002年第2期 | ||
7 | 成人外语听说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 许克琪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2年第5期 | ||
8 | 我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一项实证研究 | 李炯英 | 外语教学 | 2002年第1期 | ||
9 | 现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问题与思考 | 李炯英 | 外语教学 | 2002年第5期 | ||
10 |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年述评 | 李炯英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年第6期 | ||
11 | 回顾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 李炯英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2年第3期 | ||
12 | 无意识压抑的症候——论萧伯纳戏剧与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钱激扬 | 外语研究 | 2002年第4期 | ||
13 | 非视觉信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 蔡旭东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4期 | ||
14 | 要重视大学外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教育 | 周正言 | 江苏高教 | 2002年第5期 | ||
15 | 从情感到情景的流动性——试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 | 杨军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年第5期 | ||
16 | HA行四段连用形NO音便成因考 | 陶友公 | 日本学研究 | 2002年第3期 | ||
17 | Biologiests and Engineers Create a New Generation of Robots That Limitate Life的翻译与注释 | 李鲁 李霄翔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2年第1期 | ||
18 | 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与探索 | 李鲁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3期 | ||
19 | 复调与对话——G.沃尔夫的小说《美狄亚》评析 | 齐快鸽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2年第5期 | ||
20 | “一条龙”英语课程改革可行性评估及校本改革管理机制研究 | 杨军、李霄翔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3年第3期 | ||
21 | 关于目前“一条龙”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的思考——什么是可行性研究 | 杨军、李霄翔 | 外语界 | 2003年第3期 | ||
22 | 论当代英国女诗人卡罗尔.安.达菲与她的戏剧独白 | 刘须明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3年第4期 | ||
23 | 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 | 袁晓宁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3年第4期 | ||
24 | 行动研究:概述、理据及应用 | 李炯英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6 | 2003年第5期 | ||
25 | 中介语石化现象研究30年综观 | 李炯英 | 国外外语教学 2003.4 | 2003年第4期 | ||
26 | 日语的“时”的语法范畴 | 孟广德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1期 | ||
27 | 现代日本流行语的研究 | 谷肖梅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1期 | ||
28 | Symplifying (?) Our Lives 的翻译与注释 | 李鲁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3年第1期 | ||
29 | 关于五段动词的音便 | 陶友公 | 外语研究 | 2003年第3期 | ||
30 | 医学英语和医院用语中委婉语的使用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3期 | ||
31 | 论大学英语口语测试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等教育专辑) | 2003年第1期 | ||
32 | 从IELTS(雅思)考试看英语听力教学 | 许克琪 | 外语教学 | 2003专刊 | ||
33 | 现代文教学理论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应用 | 莫锦国 | 外语界 | 2003年第3期 | ||
34 | 论图式推论的转喻理据 | 张权 | 外国语 | 2004年第1期 | ||
35 | 学习者词汇策略对成绩的预测规律 | 张 萍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4年第12期 | ||
36 | 在具体语境中对词义的把握与翻译 | 袁晓宁 | 外语教学 | 2004年第2期 | ||
37 | 现时关联与现在完成体 | 袁晓宁 李霄翔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4年第3期 | ||
38 | 语言民族风格对等与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 袁晓宁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4年第3期 | ||
39 | 中国 — 西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调查研究 | 李霄翔 | 外语界 | 2004年第4期 | ||
40 | 在传承中创新 | 李霄翔 | 中国外语 | 2004年第2期 | ||
41 | 口语非流利性产出研究述评 | 杨 军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4年第4期 | ||
42 | 《语言学理论与流派》评介 | 李炯英 | 外语教学 | 2004年第6期 | ||
43 | “整体语言法”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 李炯英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
44 | 外语学习焦虑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分析 | 李炯英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
45 | 二语学习策略的多元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 李炯英 | 语言文学研究 | 2004年第1期 | ||
46 | 四、六级考试:屈指17年 功过细评说 | 李炯英 | 教材周刊 | 2004年第32期 | ||
47 | “双语教学”热中应关注中华民族文化遗失 问题 | 许克琪 | 外语教学 | 2004年第3期 | ||
48 | 评析一套教参翻译的方方面面 | 常天龙 孙崇英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4年第2期 | ||
49 | 对《送冰的人来了》一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 吴兰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
50 | 罪恶感和孤独感:玛丽.蒂龙吸毒的心理层面分析 | 吴兰香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4年第6期 | ||
51 | 不同辩论模式引发的文化思考 | 钱激扬 | 东南大学学报 | 2004年第3期 | ||
52 | 英文写作失误述评 | 高健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4年第3期 | ||
53 | 江苏省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调查和思考 | 过小宁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04年第4期 | ||
54 | 德国作家克 ∙ 海因的几部新作介绍 | 齐快鸽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4年第4期 | ||
55 | 成长体验的女性言说——评德国女作家普雷斯勒的小说《苦味巧克力》 | 齐快鸽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4年第5期 | ||
56 | 刘须明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5期 | |||
57 | 全球化进程中的英语教育与人的现代化 | 李霄翔 杨豫 | 南京社会科学 | 2005年第6期 | ||
58 | 从自由放任走向适度干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 | 李霄翔 舒小昀 | 学海 | 2005年第1期 | ||
59 | 语言项目评估:概念、模式和方法 | 杨军 李霄翔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5年第1期 | ||
60 | Validating the feasibility study framework of streamline English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China | 杨军、李霄翔 |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 2005年第2期 | ||
61 | 关于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统计分析运用的讨论 | 杨军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5年第1期 | ||
62 | 二语口语产出的韵律——与朗读相关的文献研究 | 杨军、陈桦 | 外语研究 | 2005年第3期 | ||
63 | ToBI韵律标注体系及其运用 | 杨军 | 现代外语 | 2005年第2期 | ||
64 | 浅谈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之美学翻译 | 郑玉琪、郭艳红 | 中国翻译 | 2005年第1期 | ||
65 |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王学华、郑玉琪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5年第2期 | ||
66 | 大学英语口试改进设想:一项实证研究 | 郑玉琪、熊明丽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5年第3期 | ||
67 | 《英语阅读网络课程》的设计、实践与评估 | 郑玉琪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5年第1期 | ||
68 | 波兰语义学派概述 | 李炯英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5年第5期 | ||
69 | 从建构主义理论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 | 李炯英 | 中国外语 | 2005年第3期 | ||
70 |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 李炯英、秦智娟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5年第4期 | ||
71 | An empirical study on learn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level EFL learners in China | 李炯英 | The Journal of Asia TEFL | 2005年第2期 | ||
72 |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 陈美华、邵争、 郑玉琪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5年第6期 | ||
73 | 试析“のだ”的语用功能 | 魏金美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2期 | ||
74 | 论汉语和日语的语音特色 | 陶友公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3期 | ||
75 | 日语的条件表达方式:なら、ぱ、たら、と之辨析 | 周琛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4期 | ||
76 | 日语自动词他动词研究 | 董国民 | 外语研究 | 2005年第6期 | ||
77 | 日语否定研究 | 董国民 | 日本学论坛 | 2005年第2期 | ||
78 | 大学英语自主式教学资源库开发初探 | 莫锦国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5年第2期 | ||
79 | 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开发的原则与实践 | 莫锦国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5年第2期 | ||
80 | 论《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暴力”主题 | 吴兰香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5年第3期 | ||
81 | 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 | 袁晓宁 | 中国翻译 | 2005年第1期 | ||
82 | “迷你机器人兵团”译注 | 李鲁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5年第1期 | ||
83 | 大学生的媒体与网络使用情况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石玲、Gisclair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5年第1期 | ||
84 | 对大学英语语音语调创新教学的思考 | 石玲、凌建辉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5年第6期 | ||
85 | 跨文化历史演进中的语言、文化与话语权力 | 王涛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5年第4期 | ||
86 |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道德融合 | 王涛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5期 | ||
87 | 从约翰.罗斯金的一次演讲观其艺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刘须明、凌继尧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5期 | ||
88 | 德英对比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 翟永庚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5期 | ||
89 | 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措施 | 张燕军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5年第5期 | ||
90 | 隐喻的微观对比研究 | 张权、李晨 | 外语研究 | 2005年第2期 | ||
91 | 从“逃脱”到再次“落网”—— 评耶里利内克剧作《娜拉出走以后》 | 齐快鸽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5年第3期 | ||
92 | 二语朗读研究的方法论 | 杨军 | 外语教学 | 2006年第3期 | ||
93 | 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语调短语划分不当 | 杨军 | 外语教学 | 2006年第6期 | ||
94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父亲形象与及物性 | 余爱霞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 ||
95 | 也谈E/C和C/E翻译单位的确定 | 袁晓宁 | 中国翻译 | 2006年第3期 | ||
96 | 翻译与英语修辞 | 袁晓宁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6年第6期 | ||
97 | 表态性过去时及进行体礼貌功能的认知轨迹 | 袁晓宁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年第2期 | ||
98 | 霍桑与现代科学观:读《拉帕西尼的女儿》 | 吴兰香 | 外国文学评论 | 2006年第6期 | ||
99 | 从语义基元的视角比较Wierzbicka与Jackendoff的语义学理论 | 李炯英 | 外语教学 | 2006年第5期 | ||
100 | 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 | 郑玉琪 | 中国翻译 | 2006年第2期 | ||
101 |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郑玉琪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年第4期 | ||
102 | 纽约市的多语现象介绍 | 张力 | 当代语言学 | 2006年第5期 | ||
103 | “BESIDES”: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 张萍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6年第6期 | ||
104 |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 张萍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6年第6期 | ||
105 |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 | 张萍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年第4期 | ||
106 | 汽车的未来 | 李鲁 | 中国科技翻译 | 2006年第3期 | ||
107 | 『天声人语』にみゐ 今日の日本の姿 | 周琛 | 别科日本语教育 | 2006年第4期 | ||
108 | 书写身体,为黑人女性一辩——当代英国女诗人格丽斯·尼柯尔斯诗歌评析 | 刘须明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6年第3期 | ||
109 | 伍尔芙《飞蛾之死》中的崇高美 | 刘须明 | 名作欣赏 | 2006年第15期 | ||
110 | 大学英语模块化课程设置与实证研究 | 郑玉琪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 ||
111 |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 黄文英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 ||
112 | 论以句群为汉英翻译的有效基本单位 | 罗天妮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 ||
113 | 功能磁共振(fMRI)与脑语言功能研究综述 | 李霄翔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3期 | ||
114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前景 | 陈美华、李霄翔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6年第1期 | ||
115 | “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浅析 | 陈美华 | 江苏高教 | 2006年第5期 | ||
116 |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自主学习新模式 | 陈美华 | 求索 | 2006年第2期 | ||
117 | 试论语言教学的文化观 | 王涛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年第5期 | ||
118 | 服务教育——美国大D中一门独特的反规范课程 | 王涛 | 现代大学教育 | 2006年第5期 | ||
119 |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及文化观 | 王涛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6年第6期 | ||
120 | 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理论的运用 | 杨芸 | 教学与管理 | 2006年第4期 | ||
121 | 中国文学对《蜻蛉日记》的影响 | 宫海峰 | 外语研究 | 2006年第2期 | ||
122 | 概率性优选论 | 杨军 | 当代语言学 | 2007年第2期 | ||
123 | 《声调与语调音系学》介评 | 杨军 | 现代外语 | 2007年第4期 | ||
124 | 心理评价机制与二语阅读过程中的认知信息处理交互关系 | 胡庭山、郭庆 | 外语研究 | 2007年第5期 | ||
125 | 不同二语学习者词汇复杂度的语料库对比研究 | 张萍 | 中国外语 | 2007年第3期 | ||
126 | Besides: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 张萍、周敏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7年第2期 | ||
127 |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刍议 | 莫锦国 | 外语界 | 2007年第4期 | ||
128 | 与外语教育技术整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 莫锦国等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年第1期 | ||
129 | 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 | 郑玉琪、陈美华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7年第3期 | ||
130 |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 | 陈美华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07年第1期 | ||
131 |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启示作用 | 李霄翔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7年第1期 | ||
132 | 论卡里尔邱吉尔在《优异女子》创作中的理论自觉意识 | 钱激扬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7年第1期 | ||
133 | 评长北教授新著《〈髹饰录〉图说》 | 刘克华 |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年第3期 | ||
134 | 女性的悲歌与文化的反思──试读克·沃尔夫的《美狄亚·声音》 | 齐快鸽 | 外国文学动态 | 2007年第2期 | ||
135 | 雨果与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美学 | 盛雪梅 | 艺术百家 | 2007年第1期 | ||
136 | 试论大戏剧理念下的镜像化戏剧 | 盛雪梅 | 电影文学 | 2007年第10期 | ||
137 | 论大学英语情感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盛雪梅 | 当代教育科学 | 2007年第17期 | ||
138 | 汉译英:促进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城市 | 袁晓宁 | 中国翻译 | 2007年第6期 | ||
139 | 翻译导读:谈外宣英译中的几个问题 | 袁晓宁、袁超 | 中国翻译 | 2007年第6期 | ||
140 | 论萨特的小说创作与其存在主义哲学 | 杨芸 | 电影文学 | 2007年第12期 | ||
141 | 双语教育经济动因探析 | 李霄翔等 | 学海 | 2007年第2期 | ||
142 | 英语专业路在何方? | 郑玉琪等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7年第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