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2024年12月11日,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刘宗迪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教7-401教室进行了题为“《谟区查抄本》与《山海经》的早期传播路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陆薇薇副院长主持,我院部分青年教师及英语系、日语系学生参加。

刘宗迪教授主要从事神话学、古史文献、民俗学、口头诗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山海经》研究方面著述颇丰,出版《古典的草根》(2010年)、《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2016年)、《山海经的世界》(2022年)、《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2023年)、《七夕:神话、星空与异域风俗》(2023年)等专著,并译有《古代艺术与仪式》《希腊神话的性质》《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神话学理论》等。

刘宗迪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回顾了他与《谟区查抄本》的接触历程,并从15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谈起,阐述了西班牙《谟区查抄本》受中国《山海经》影响的过程。他详细介绍了《谟区查抄本》中与中国神像、中国动物以及中国风貌相关的三个章节。作为《山海经》研究领域的专家,刘宗迪教授对书中涉及中国动物的部分尤为关注。通过逐步的考证与对比研究,他发现《谟区查抄本》中的动物形象与《山海经》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命名上也存在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刘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谟区查抄本》中山海经的图像究竟源自何处?他认为,图像在古代具有极强的可理解性,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容易为外界所接受。然而,由于当时西班牙人无法亲自到中国,无法获得《山海经》原本,他们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依赖了其他版本。根据进一步考察发现,明朝的胡文焕在传播《山海经》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这些变动在后续的版本中得以延续,成为《谟区查抄本》与《山海经》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刘宗迪教授指出,《山海经》以及中国其他古籍的传播,在早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宗迪教授的深刻论述使在场师生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中,刘教授耐心地解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包括《明心宝鉴》等民间书籍对欧洲的影响、欧洲传教士与中国的交流,以及《谟区查抄本》传入西班牙后,西班牙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等问题。本次学术讲座内容丰富,充满启发,最终在与会者的积极思考和深刻见解中圆满落幕。

 

(文/饶建平 图/王颐宁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