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2022年暑期工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2-08-09      访问次数: 538

8月8日,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年暑期工作研讨会在学院报告厅举行。研讨会以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教育思想大讨论)为主题,重点围绕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内容,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展开集中讨论,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领军人才之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宁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勇刚主持。

研讨会上,陈美华院长作了题为《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外语人才培养的语境、重要性、现阶段培养的局限、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抓手”、培养规划七方面展开,强调了外语人才培养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陈美华院长指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新”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文科进行更新升级。

“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陈美华院长指出,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应立足中国特色,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培养规格应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参与全球治理紧密对接;坚持立德树人,破除学科壁垒,加强学科整合。外语人才培养要做到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研究,又有跨学科知识储备,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素养。就外国语学院应如何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这一问题,陈美华院长进行了深入阐述。

最后,陈美华院长提出了外语人才培养规划的“三个坚持”:即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特色导向,坚持人文属性。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将立足中国特色,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有大局观,有前瞻性,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作《新文科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报告。王宁教授指出,新文科的核心是“新”,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具有国际性、跨学科性、前沿性和理论性的特征,强调中国的人文学者不仅要在国际上就中国问题发声,更要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具有普适意义的问题贡献中国的智慧。前沿性和理论性在全球语境下的凸显,离不开翻译的中介。紧接着,王宁教授主要讨论了翻译的语言中心主义解体所导致的“图像转向”,即“读图时代”。“读图时代”对翻译工作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和图像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翻译者的知识储备和阐释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副院长刘克华、胡永辉,院长助理金晶分别围绕各自分管的工作,着眼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与路径进行专题报告。报告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本科生人才培养、公共外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并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下午,全体参会人员进行分组讨论。高圣兵、陆薇薇、王学华作为各组教师代表对讨论情况作总结汇报。

王勇刚书记作总结讲话。他从学校的战略布局和大政方针出发,对外国语学院的各专业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希望,为今后外国语学院发展指明方向。王勇刚书记指出,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源,并强调“招生-培养-就业”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要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对象来看,外国语学院要培养三类人才,一是外语专业人才,二是有外语能力的专业人才,三是有专业背景的外语人才,而这三点充分体现出了外语专业的特点——兼具科学性和工具性,这也是今后学院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在培养方向上,外国语学院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胜任力、领导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实现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各系部主任、支部书记、兼职秘书、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相关教师出席会议。

(文/孙丹宁 张婷婷 图/王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