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莅临东南大学讲学

来源: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18-11-29浏览次数:1563

2018年11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应邀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莎士比亚在晚清中国(1839-1911)与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精彩讲座。

郝田虎教授,现为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博导、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专长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手稿研究和书籍史等。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和英国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有《<缪斯的花园>:早期现代英国札记书研究》和《莎士比亚与书》等著、译多部。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美华教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成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讲座,赵建红教授主持讲座和问答环节。

讲座开始,郝田虎教授首先向曾执教于东南大学的著名学者、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吴宓和翻译家梁实秋等“东大先贤”致敬。接着郝教授提出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既然莎士比亚的地位高于弥尔顿,为什么弥尔顿先于莎士比亚进入中国?为什么弥尔顿的中译也比莎士比亚更早呢?郝教授并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实例,一步步地为大家做出了解答。他提到1903年中国出现了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中译本,还向大家展示了目前发现的莎士比亚作品最早的中译片段。在翻译莎翁作品这个问题上,郝教授指出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引进莎翁作品上要晚的多,1884年日本就已经有坪内逍遥翻译的完整的莎翁作品译本。他还提到了以翻译莎士比亚剧作而闻名于世的朱生豪先生,认为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最早的学者之一,其译文质量上乘且译文风格优雅,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在介绍和畅谈了诸多事例以及见闻之后,郝教授回答了之前所提出的问题,他指出弥尔顿具有宗教和道德价值,是国家诗人,西洋文学的代表,因此被传教士率先引入到中国,然而,戏剧和舞台的优势使得莎士比亚的影响后来居上,迅速超越了弥尔顿。此后,郝教授发表了其对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看法,他提到1896-1911年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学生表演莎翁作品选段这一事例。因此他认为1896年开启了学生表演话剧的传统和中国早期话剧的历史,因而对目前从事中国话剧史研究的大多数学者所持有的中国话剧起源于日本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在他看来,晚清时期传教士、戏剧爱好者(amateur爱美人士)和高校学生为中国话剧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郝教授不仅为在座的学生提出了学好英语的宝贵建议,而且针对如何查找英文文献以及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等专题解答了部分老师的提问。郝教授的讲座带领在场师生触摸了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研究的悠远文脉,感受了莎士比亚戏剧这一文学经典的永恒魅力,令人受益匪浅。


(文/时楠、陈宇轩 图/陈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