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至28日,经历半年多筹备的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以爱之名”公益项目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沿渡河镇正式启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汤顶华、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徐雪宁、爱心社社长李威以及志愿者张琦、崔紫荆一行五人组成爱心小分队,为来自当地罗溪坝初级中学、童家坪小学的11名资助帮扶对象送去第一批爱心物资,并实地走访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整合成了比较完整真实的帮扶资料。
24日清晨,在那个罕见的零下八度的寒潮天气里,一行人从南京启程,晚上六点多顺利到达目的地——沿渡河镇。项目启动仪式定于第二天上午在罗溪坝初级中学的会议室举行。走入校门,充满年代感的教学楼孤零零的杵在一边,老师办公的地方就在教学楼旁的一栋小平房里,一个学校总共就21名老师。外表看上去挺像样的学生宿舍楼,细看才知道有些不足一米宽的铺位,是要两个孩子一起挤着睡的,条件十分艰苦。
上午十点多,除了一名因患白癜风还在广州治病的男生除外,其他受助学生都在家人的陪伴下陆续到来启动仪式现场,眼神中流露出些许的紧张和局促。汤书记首先代表活动的发起单位,对孩子们和家长表达了诚挚的关心和问候;接着向他们介绍了东南大学,着重说明了当今高校多渠道、全方位的资助政策,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坚持不懈,争取更好地成长。爱心社李威随后具体介绍了项目内容和开展方式。仪式的最后,爱心小分队向孩子们分发了提前准备好的学习用品和五百元的补助金。
仪式前后,小分队与罗溪坝初中和童家坪小学的校长分别进行了交流,他们描述了学校状况以及学校里贫困孩子们生活的艰难,希望这次的项目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童家坪小学校长也提及了之前有些学校和组织雷声大雨点小,只有宣传不搞实际的问题,语气里带着深深的无奈。这更加增强了东南大学老师和志愿者们坚持脚踏实地、争取更多资源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乃至成长上帮助这些孩子的决心,将这项爱心活动做到实处、做得持久。
接下来的两天半时间里,爱心小分队走访了一对一帮扶计划中所有孩子的家,实地考察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第一家是一个叫做杨金星的四年级男生,十分可爱,也十分有礼貌。孩子一家住在半山腰上,周围很少有人家,基本上家境好一点的都搬离这座条件艰苦的大山了。家里基本上是家徒四壁,很少看见有家用电器,大堂里能看见的只有一张大木桌和满墙的奖状。孩子还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哥哥,原本成绩十分好,只可惜眼睛出现了问题,却又没钱治病,最后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虽然家庭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在这个孩子的脸上,依然可以看见可爱的笑容,灿烂得一如山里的阳光。孩子的奶奶已经年迈,长期呆在高山上,已经很久没有下过山也没有见过家人以外地其他人了,紧紧地攥着汤书记,徐老师和两个志愿者的手不肯放开,嘴里一直说着舍不得,眼泪也是不自觉地就留了下来。一行人快要下山的时候,孩子的父母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根竹竿供下山的时候用,这竹竿陪了一群人几天,每天走山路的时候都被牢牢握在手里。
1月26日和1月27日,爱心小分队走访了剩下十户人家——李邦国、邓巧丽、刘尘琳、向金凤、陈朋、王清华、叶梦丞、王柱生、王康华、易祯。十个孩子性格各异,家庭情况也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十分优秀,成绩名列前茅。同样,每个孩子的家庭条件也都很困难。他们大多穿着破旧并不合身的衣服,家里少有家具,几张破旧的桌子和椅子是大堂里仅有的东西。每个孩子,汤书记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尽量做到对症下药,减轻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们能够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书记同时给每个孩子讲述了大学的生活,鼓励孩子们走出大山,创造自己的未来。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详细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制成了详细的资料档案,以便爱心人士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决定自己的资助对象。
至此寒假期间的家访行动圆满结束,这其中满载了整个爱心社成员和外国语学院老师的努力,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研工部和爱心企业家范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从爱心社成立之初,社员们就决定将贫困留守儿童帮扶项目作为爱心社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在多方考量之后,决定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沿渡河镇联系两所学校作为“以爱之名“公益项目的支教基地和贫困留守儿童信息资料供输基地。2015年暑假期间即联系了沿渡河镇童家坪小学和罗溪坝初级中学两所学校,同时在当地老师的推荐和陪同下,对27位孩子进行了家访,将他们的年级、年龄、家庭信息等收集完整,建立了初步的信息资料卡。开学之后,在学院领导老师的支持下,着手筹备“一对一帮扶平台”,并开始进行宣传推广,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对口资助人。而寒假的家访工作,就是在这27个孩子里挑出了最优秀也最困难的11个孩子作为第一批资助对象。
家访工作结束,但是这项爱心公益活动还远远没有结束,这十一个孩子只是个开始,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会得到帮助,走出大山。
(文/崔紫荆 图/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