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刘东虹教授再度在Nature子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来源:外国语学院发布时间:2024-09-30浏览次数:10

近日,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东虹教授在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与浙江大学数字法治实验室主任熊明辉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Keeping balance between loyalty and modification: a Toulminian model as analytical framework”的文章。刘东虹教授为第一作者,东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图尔敏模型广泛应用于写作修辞学领域,并衍生出多个改进版本。然而,这些版本与原始模型差异较大。为了保持对图尔敏论证模型的忠实性,作者结合范爱默伦等人的语用论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并将该框架应用于分析中国写作者的论证性语篇。该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写作者实际上是在与持不同观点的潜在读者进行论辩。结果显示,中国写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平行论证,而非层次化论证;偏重论据支持而非反驳,且更常使用描述性理由。此外,专家写作者比新手写作者使用了更多的理由和限定词。这些结果揭示了汉语的修辞与写作范式,并证明了该分析框架的有效性。这项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对图尔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该论文已是刘东虹教授在该刊发表的第二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23年,刘东虹教授在该刊发表了题为“Pragma-dialectical perspective to intercultural discussion as communicative activity”的文章。刘东虹教授为独立作者,东南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

语用论辩理论融合了论辩、语用和修辞,由于其解释力比其他理论强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然而,该理论主要讨论单一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还很欠缺。有限的几项研究主要关注政治话语的策略操控。论文试图探讨跨文化讨论中的论辩阶段,强化其语用与修辞属性,从寻求共同论辩质的动机、解决分歧的协商行为、以及第三方调解等方面拓展语用论辩模式。该论文对于写作修辞学、修辞论证、跨文化研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刊物,被SSCI和A&HCI共同索引,在JCR社会科学分区为Q1,中科院人文科学一区。根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指数,该期刊在人文学科--多学科领域的409种期刊中排名第3,在社会科学跨学科领域的265种期刊中排名第1。

(文/吴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