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举办“谁语争锋”品牌学术活动暨“域见东南·名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特邀上海海事大学时平教授作题为《历史上对待郑和下西洋态度与当代郑和研究的时代特征——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的分享。本次讲座由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启龙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克华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李新烽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田庆立教授出席,学院教师和硕博生参加。
时平教授以详实史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明初至清前期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态度演变及其历史成因。他指出,明清时期的海疆危机促使学界重新审视郑和航海活动的历史价值,相关评价趋向积极。在分析清中期至20世纪初的研究时,时平教授认为近代以前(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的郑和研究开始从近代海洋文明趋势的角度评价下西洋活动的贸易属性,逐渐从天下立场转向世界眼光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
聚焦当代研究,时平教授提出两大特征:一是时代性,郑和精神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形成共振;二是国际性,郑和研究已成为全球史领域的热点,是国际学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海洋强国模式的重要窗口。他特别指出,深化郑和研究对构建周边关系、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具有战略意义,呼吁学界加强跨学科合作以提升话语权。
在互动环节,时平教授就“郑和研究与交叉学科建设”等问题与师生深入探讨,现场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历史纵深与国际比较的双重维度。外国语学院和区域国别研究院将持续搭建学术平台,聚焦前沿议题,为师生提供与国际知名学者对话的窗口。
(文/陈阿龙 图/王颐宁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