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曹羽菲教授应邀作为我院“谁语争锋”品牌学术活动暨“文书探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前沿”系列讲座嘉宾,带来题为《语言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我院成思副院长致欢迎辞,宋尽冬副教授主持,学院青年教师及硕博生参加。
曹羽菲教授以西班牙语(卡斯蒂利亚语)为例,系统探讨了语言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关系,剖析了语言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主要途径、历史变迁,揭示了语言传播在呈现并推动人类文明交流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曹教授将西语的传播演进划分为多个关键时期,结合历史分期与文明交融的视角,阐释了语言传播的时空维度:前罗马时期受迦太基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影响;罗马化时期引入拉丁语,奠定了西语的雏形;西哥特王国(日耳曼文明)与穆斯林统治(阿拉伯文明)时期,语言与宗教、行政制度的互动塑造了半岛语言的复杂性;光复战争后,西语伴随国家统一进程成为主导语言,并于16世纪随着殖民扩张传播至拉丁美洲。
曹教授还重点剖析了西语在全球的国际传播,在拉丁美洲,西语与印加、阿斯特克、玛雅文明碰撞,形成本土化变体;在伊比利亚半岛,巴斯克语作为唯一非印欧语系语言,与西语长期并存;非洲移民、美国西语社群及犹太西语则展现了语言国际传播的多样化路径。
在交流环节,曹羽菲教授回答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提问。针对当前的汉语国际传播尤其是面向拉美的国际中文教育问题,曹教授也以自身在拉美讲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的经验,在教学策略、传播途径等方面给出了诸多建议。
本次讲座以语言传播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文明互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曹教授的跨学科视角为我院师生提供了研究新思路,在开展相关区域国别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文/郭怡爽 图/王颐宁 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