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名称 | 中文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
英文 |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 ||||||||||||
待分配课程编号 | 课程适用学位级别 | 博士 | 硕士 | √ | |||||||||
总学时 | 54 | 课内学时 | 54 | 学分 | 3 | 实践环节 | 用机小时 | ||||||
课程类别 | □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修 □专业选修 | ||||||||||||
开课院(系) | 外国语学院 | 开课学期 | 秋季 | ||||||||||
考核方式 | A.□√笔试(□√开卷□闭卷) B. □口试 C.□笔试与口试结合 D. □√其他 | ||||||||||||
课程负责人 | 教师 姓名 | 高圣兵 | 职称 | 教授 | |||||||||
shbgao2010@163.com | 网页地址 | ||||||||||||
授课语言 | 汉语/英语 | 课件地址 | |||||||||||
适用学科范围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 |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 外国语言文学 | ||||||||||
实验(案例)个数 | 先修课程 | 语言学、文学 | |||||||||||
教学用书 | 教材名称 | 教材编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版次 | ||||||||
主要教材 | |||||||||||||
主要参考书 |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148本) | Chomsky,Leech,Baker, Levinson, Halliday,etc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 | 2000-2002年 (112本) 2008-2012年 (36本) | 1 | ||||||||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 (之1-29) | Lefevere, Nord, Baker, Newmark, Reiss, Venuti, Gentzler, Nida, etc.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1年 (之1-12) 2004年 (之13-29) | 1 | |||||||||
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22本) | Newmark, Holms, Nord, Chestman, Pym, Robinson, Lefevere,Fawcett, Rose,etc. | 外研社 | 2006年9月 | 1 | |||||||||
《欧洲文化入门》 | 王佐良等 | 外研社 | 2004年8月 | 1 | |||||||||
《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 | 李雪涛等 | 外研社 | 2010年2月 | 1 | |||||||||
《西方汉学十六讲》 | 张西平、李雪涛 | 外研社 | 2011年9月 | 1 | |||||||||
《文化研究选读》 | 王逢振、王晓路、张中载 | 外研社 | 2007年4月 | 1 | |||||||||
《西方修辞学史》 | 刘亚猛 | 外研社 | 2009年1月 | 1 | |||||||||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一凡、张中载等 | 外研社 | 2006年1月 | 1 |
一、课程介绍(含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
1、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翻译理论及其与语言研究相关分支领域间的关系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基本把握国内外翻译研究学术动态;提高学生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翻译研究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针对翻译及一般语言问题的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综合呈现古今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理论研读与讨论为主,兼顾对历史及实践问题的观察与分析,注重语言的人文性,以翻译理论及实践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一般语言意义问题,围绕语言、超越语言,更多触及知识、文化、哲学的一般命题的思考。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对比文化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内外的学术动态;翻译研究的方法。
3、教学方式:1)教师对相关内容讲解介绍(Lectures);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Q&A,即:Spontaneous Question &Answer/Discussion);3)学生就有关内容汇报讨论(S&D,即:Prepared Speech & Discussion)。4)教师对相关内容的讲解和介绍(Lectures)、问答及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汇报讨论(Q&A和S&D),分别约占70%和30%,以教师讲解为主。
4、教学要求:1)对讨论部分,学生自己准备或由教师先提出的理论或实践方面的议题,学生课前分组完成后再在全班进行汇报,并展开讨论。2)学生广泛阅读,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不拘泥于某一方向,追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翻译理论等各分支领域及历史和哲学问题的融会贯通,围绕语言、超越语言,注重宏观、辩证思维的训练。
二、教学大纲(含章节目录):
本课程着重将翻译理论的全局作一个直达纵深的结构解剖,以理论研读与讨论为主,兼顾对历史及实践问题的观察与分析,注重语言的人文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精神和整体性整合研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现象、表象下的社会政治内涵,提高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审视、判断能力、思想深度,使学生在借西方的翻译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翻译实践时能够立足本土的学养,开拓译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视野。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热点与前沿课题;熟悉相关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研究历史与现状;综合呈现古今中外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翻译理论及实践问题为切入点,主要包括翻译理论、对比文化和现代语言学理论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探讨一般语言意义问题,围绕语言、超越语言,更多触及知识、文化、哲学的一般命题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翻译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运用适当理论与方法对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展开独立性研究。
主要内容为以下11个话题所涉及的内容,这些话题在8—10个有具体议题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和讨论中综合呈现、交叉进行。如下:
话题一:翻译理论偏向
话题二:翻译思想流变
话题三:翻译的社会性
话题四:翻译的文艺性
话题五:翻译的哲学性
话题六:翻译的阐释性
话题七:翻译的对话性
话题八:翻译美学研究
话题九:翻译的文化性
话题十:中西译论传统
话题十一:翻译研究方法
三、教学周历
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式 |
1 | 课程介绍、绪论 | 讲课、讨论 |
2 | 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一) | 讲课、讨论 |
3 | 西方现代翻译学学派的理论偏向(二) | 讲课、讨论 |
4 | 翻译的文艺性(一) | 讲课、讨论 |
5 | 翻译的文艺性(二) | 讲课、讨论 |
6 | 翻译的社会性 | 讲课、讨论 |
7 | 文化阐释与“视域融合”(一) | 讲课、讨论 |
8 | 文化阐释与“视域融合”(二) | 讲课、讨论 |
9 | 西方翻译思想流变 | 讲课、讨论 |
10 | 中国早期佛经翻译(中国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北宋) | 讲课、讨论 |
11 | 翻译:文化互动的结晶与媒介(中国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朝至民国时期) | 讲课、讨论 |
12 | 翻译: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时期) | 讲课、讨论 |
13 | 翻译:神似、化境的诉求(中国第四次翻译高潮:新中国成立至今) | 讲课、讨论 |
14 | 翻译研究的方法 | 讲课、讨论 |
15 | 语词翻译与中国思想现代转型 | 讲课、讨论 |
16 | 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辩证 | 讲课、讨论 |
17 | 翻译学的理论来源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讲课、讨论 |
18 | 课程总结 | 讲课、讨论 |
注:1.以上一、二、三项内容将作为中文教学大纲,在研究生院中文网页上公布,四、五内容将保存在研究生院。2.开课学期为:春季、秋季或春秋季。3.授课语言为:汉语、英语或双语教学。4.适用学科范围为:公共,一级,二级,三级。5.实践环节为:实验、调研、研究报告等。6.教学方式为:讲课、讨论、实验等。7.学位课程考试必须是笔试。8.课件地址指在网络上已经有的课程课件地址。9.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为基本信息(出生年月、性别、学历学位、专业职称等)、研究方向、教学与科研成果,以100至500字为宜。
四、主讲教师简介:
高圣兵教授,男,博士,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江苏省翻译协会理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比较文化,兼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外语核心刊物及其他CSSCI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教材4本,出版专著1本,承担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项。
五、任课教师信息(包括主讲教师):
任课 教师 | 学科 (专业) | 办公 电话 | 住宅 电话 | 手机 | 电子邮件 | 通讯 地址 | 邮政 编码 |
高圣兵 | 英语语言文学 | shbgao2010@163.com |